海英俊(台達電子副董事長暨執行長):

走條少人走過的路




文/《Cheers》雜誌 記者李欣岳


若台灣科技產業要找「專業經理人接班」的典範,2004年元旦正式接任台達電子執行長的海英俊,絕對是其中之一。

擁有德州達拉斯大學MBA學位的海英俊,在50歲以前,一直都在華爾街與金融界服務,先後任職花旗銀行(Citibank)、摩根大通(JP Morgan)、雷曼兄弟(Lehman Brothers)等投資銀行總部,加入台達電之前,是奇異資融(GE Capital)台灣總經理。



1999年,海英俊以外部獨立董事的身分,正式加入台達電,擔任全球策略規劃部副總裁,負責台達電重大的轉投資計劃。5年前規畫台達電印度設廠事宜,在近來台灣科技產業一片前進印度的風潮中,台達電堪稱先驅之一。 這2年,環保與綠色概念興起,台達電從起家的電源供應器,成功將技術延伸至太陽能、節能相關產品,海英俊處理轉投資事業時打下的基礎功不可沒。



因為經營績效顯著,2004年他正式出任執行長,成為創辦人暨董事長鄭崇華的接班人,象徵成立超過30歲的台達電,

自此進入專業經理人時代。由於台達電在太陽能與節能產品經營有成,讓台達電的總市值,從海英俊上任執行長時的645億,快速成長到4月初超過1,400億新台幣,2年內成長1倍,外資持股則接近7成,在台股中名列前茅。



海英俊的外公是國共時代的名將白崇禧、舅舅是文壇大師白先勇,加上他熱愛閱讀、歷經全球一線外資銀行的經歷,

讓他深具人文素養與國際觀。若問他對中國的看法,他會推薦你看《狼圖騰》與《藏獒》2部小說(分別以蒙古狼與西藏獒犬顛覆「龍的傳人」意象,轟動中國的暢銷小說);問他對印度的看法,他會跟你分析,3G手機在先進國家發展緩慢,但卻正在印度起飛的原因。



最近大家都在說:「地球是平的。」現在的職場環境對年輕人來說,變化速度更快、專業與技術能力被淘汰得也更快,在職場中,每個人都要有面對不斷改變的準備。 如果你是即將踏入職場的年輕人,我有3個觀念分享給大家。



第1個,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情。



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比較容易成功,但有太多人,實際上並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?我覺得,如果你根本不去嘗試,怎麼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,去嘗試未必成功,但不嘗試,則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。因此,我十分鼓勵年輕人,在發現自己喜歡什麼之前,盡力做各種不同的嘗試,直到找到一份工作,讓你覺得有興趣,那就繼續做下去。



以我自己為例,我踏入職場的第1份工作,是在銀行上班,原本一直以為銀行3點半就可以下班,但後來發現,完全不是這麼回事,但金融業講究數字的精準與控管,仍然十分吸引我。組織轉型藏學問,有趣極了 過去,我也根本從來沒有想過,我有一天會成為什麼科技CEO。我最感興趣的,其實是閱讀各式各樣的書和雜誌,也喜歡嘗試各種新的科技產品,但這2樣興趣沒辦法變成工作。在我50歲那年,我從金融業轉到台達電子,根本上,最初與我這2個興趣有關。以前我念MBA時,管理的觀念是學得很多,但後來在金融業,實際用的機會不多,現在自己真的去做,才發現管理真的是一門大藝術,要怎麼讓一個組織轉型,裡面真的太有趣了。以我親身的經歷,真正發現新工作的迷人之處,往往是親自去嘗試之後。



第2個,畢業不是學習的結束。



世界一直都在改變,新東西不斷冒出來,除了持續學習外,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。所以,喜歡學習是最好的因應之道,看書、看雜誌、看電影、交朋友,都是學習的方式。尤其是學工程的人,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很狹窄,除了工程畫圖之類的能力外,什麼都不會。



在學校主修什麼,其實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持續學習。我大學念社會系,50歲以前都在金融業工作,現在到科技產業。既然到了一個新領域、新工作,就認真學習,跨行跨領域往往學得更多也更快。我念MBA學財務時,什麼投資報酬率、現金流量這些財務指標,怎麼學也學不通,常要靠硬背下來。但我到銀行後,很快就融會貫通了,發現原來這麼簡單。現在到科技產業,開始把這套管理融入台達電裡面,成效到目前為止都還不錯。 端盤子練出準確觀察力 第3個,常保好奇心。懷抱著好奇心去嘗試與發現這個世界,往往會有意外之喜。我在美國念書時,當時為了生活費考量,曾長期在餐廳打工當服務生,直到現在我都還可以一手端3個、兩手端6個盤子。



那段期間,我因為好奇心,非常喜歡觀察客人。當時最初是想在最短的時間內,分辨出客人大不大方,小費給得多不多。事實上,穿西裝打領帶的客人,小費不見得給得多。最後慢慢也發現到一些有趣的準則,如果帶老婆帶小孩來的客人,小費肯定不多,因為有家庭考量了;帶女友來的,尤其是看來動作親密熱戀期的,男生為了裝面子、擺拉風,小費通常給得很大方;老先生老太太類的客人,小費不是給得很大方、就是很小氣,大方的通常因為財富這輩子已經用不完了,所以非常慷慨,小氣的多數是靠退休金過日子,能省一塊錢就是一塊錢,不可能太大方。



我碰過最特別的一次經驗,是有次幫位老先生送酒,當他喝完還要第2杯時,他問我:「你知道我喝什麼嗎?」我回他:「我知道,是Gin Tonic。」他當場掏出10美元放在桌上當小費,當時一杯酒才2.5美元,我還開玩笑說:「你還要再來一杯嗎?」他大概覺得我有在關心他,他有受到重視的感覺,所以才會小費給得這麼大方。 這段發自好奇心觀察客人的經驗,在我往後的工作上產生莫大幫助。



第1個,是讓我看人變得比較準,我往後無論是在金融產業、科技產業當管理者,這個能力對我都非常重要。第2個,則是讓我更有同理心來與人應對,人有千百種,有人西裝筆挺,但吹毛求疵地不得了;有些人看來不怎麼樣,卻讓人感覺非常和善與溫暖。 餐廳打工那段期間,我常常去推想,這個客人小費之所以給得特別多或特別少,背後可能的原因是什麼。這個因為好奇心的自我練習,讓我後來更能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事情,而自己當過服務生,我也深刻體會到,當預期小費是1元卻得到2元,那種感動與感激的心情。對給的人可能沒有太大差別,但收的人感受差別卻非常巨大,不是帳面這種多1元可比的,那會是發自真心的感謝你,想提供更周到的服務。



後來因為有同理心,讓我更常抱著「如果我是他,我會怎麼做?」的想法,這在職場工作上非常重要。另外,這段經驗也讓我後來在管理下屬時,盡量採用「鼓勵取代懲罰」的方式,這樣的效果可能比預期還要大,現在的年輕人,你今天罵他可能明天就不來了,結果最後雙方都沒有好處,如果懲罰或獎勵都是希望解決問題,那就應該選對方會接受的方式。



身為企業主管,最希望營造的工作氣氛,就是如何讓員工「一張開眼睛,就想來到辦公室」。我常常在想,給年輕人財富與金錢的報酬,這點確實很重要,現在你對年輕人講「不要為了幾千塊放棄好工作」,因為人生經驗還不夠多,這種話根本聽不進去。 但金錢報酬只是基本問題,你能不能持續讓他有成就感、能給他自我實現的目標,這往往才是他在報酬得到滿足之後,能持續在工作上努力的原因。



現在到了我這年紀,我會開始想對這個世界能有點貢獻,但現在跟年輕人講這些還太早,我年輕時也覺得這個目標離我很遙遠、很不切實際。與人相處互動的過程中,同理心都是關鍵。


第3個,前人的成功模式,已經「過去」



最後,我想要送給年輕人的話是:“Take the road less traveled.(走條少有前人走過的路。)”在人生或職場漫長的路上,持續保持著你的好奇心,不斷學習、不斷尋找你的興趣。前人的成功模式,是「過去」時代大環境下發生的,是外在影響因素造成。而且走這條路成功的人,已經在前面把位置卡住了,未必代表現在適合用在你身上。找出一條前人沒嘗試過,卻能適合你興趣的道路,相對地,你成功的機會更大,生命有可能因此更富足與圓滿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l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